鲵池建设:选择安静、阴凉、水源充沛、水质好的场地建池,保持水温在10℃-25℃,可装备加温降温设施。
苗种放养:大鲵专池养殖需控制放养密度,新池塘需浸泡15-20天,消毒池塘后,用药物浸泡苗种。
饵料投喂:提供小鱼、小虾等天然饵料。
日常管理:幼鲵池每天换水一次,清除残渣,pH值保持在6.5-8.5之间,成鲵池每2-3天换水一次,冬季每周换水一次。
一、大鲵专池强化速养方法介绍
1、鲵池建设
大鲵饲养池要建在环境安静、阴凉、水源充沛、水质良好的场地,水温要求常年处于10℃-25℃的范围内。若有条件,最好装备冬季加温和夏季降温的设施,有助于提高饲养效果。
(1)幼鲵池
多采用水泥结构,每口池面积以8平方米-10平方米为宜,池壁高50厘米-60厘米,水深20厘米左右。池底要铺一层泥沙,池壁要求光滑,池中设石堆、假山、岛屿,池边设防逃板,供幼鲵爬上陆地活动,避免逃失。
(2)成鲵池
①多采用水泥结构,每口池面积以50平方米-70平方米为宜,池壁高1.2米-1.3米,池形以长方形为好,并设进出水口,水深保持在30厘米左右。
②池底四周或中间搭建窝穴,可用砖和水泥板等作材料。窝穴建成长方盒形,穴高15厘米-20厘米,深50厘米左右,宽30厘米-40厘米。
③人工饲养条件下大鲵往往群居一穴,所以穴宽可视饲养规模相应扩大。窝穴内壁需用水泥沙浆抹平,使之光滑防止擦伤大鲵。
④池中央可设一栖息台,供大鲵在其上活动。池面要搭棚或在池岸上种树、种瓜豆遮荫,避免烈日高温危害大鲵。
2、苗种放养
(1)适宜的放养密度有利大鲵生长和降低饵料系数。生产实践证明,每平方米水体可放养幼鲵25尾-30尾,规格为500克/尾-1000克/尾的成鲵10尾-15尾。
(2)放养规格应整齐,以免因个体大小差异造成弱肉强食。新建的水泥池必须用水浸泡15天-20天,待池水pH值稳定在8以下,才可以放养苗种。
(3)在放养之前1周,新、旧池均要用漂白粉或其他药物消毒,杀灭敌害生物。苗种下池前用呋喃类药物0.2克或五甲蓝0.5克兑水浸泡5分钟。
3、饵料投喂
(1)幼鲵开食期,主要投喂摇蚊幼虫、水蚯蚓等活饵,以吃饱为度。饲养15天后可适当投喂一些小虾、蚯蚓、碎肉等,夜间投饵。
(2)饲养8个月左右,幼鲵体重达20克以上时,饵料可用小杂鱼肉糜或切碎的牛、羊肉等,也可投喂人工搭配饵料。用鱼粉和α-淀粉为主要原料、粗蛋白含量为42.3%-45.6%的人工配合饵料饲养幼鲵,其生长速度比鲜活饵料快33.3%。
(3)成鲵饲喂可用鲜活低值鱼类或人工搭配饵料(参考配方:鱼粉55%,枯饼8%,麦麸5%,蚕蛹5%,骨粉1.2%,α -淀粉17.3%,预混料8.5%)。若用活鱼,应将饵料鱼切成块状投喂。
(4)人工搭配饲料通常为粉状,使用前用水调成软团状即可。新鲜的动物内脏用开水煮熟后也可以作成鲵的饵料,但营养价值不如鲜活鱼类和人工搭配饵料。通常鲜活饵料日投饵率为10%-15%,人工搭配饵料10%左右。
(5)饵料通常投在水中,一般在傍晚天黑前后投饵。在适温范围内,成鲵在天黑后的3小时内摄食量最多,天气闷热时,摄食量显著减少,甚至停止摄食。因此具体的投饵时间和投饵量要根据天气、水温、水质和成鲵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。
4、日常管理
(1)大鲵专池强化速养,放养密度较高,水质难以自然平衡。因此,幼鲵池要每天换一次新水,并将池内残渣剩饵清除干净,使池水透明度一眼见底,pH值保持在6.5-8.5之间。
(2)成鲵池通常2天-3天换水一次,冬季每周换水一次。具体换水次数应根据气温高低和水质情况而定,以保持水质清新为准。要经常检查饲养池,避免大鲵逃跑。
(3)无论幼鲵、成鲵,自入池后,每天都要做好气温、水温、投饵品种、投饵量、吃食情况、生长情况及活动的记录,以便总结积累经验,进一步养好大鲵。
5、疾病防治
(1)大鲵抗逆性较强,通常无疾病。但专池强化速养,密度高、投饵多,生长快,仍应加强大鲵疾病防治。
(2)饲养过程中,每月定期用0.7×10-6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(比例5∶2)全池泼洒一次,杀灭池中病菌和寄生虫。
(3)如大鲵发生皮肤溃烂或被咬伤,应立刻将其捕出进行隔离饲养和治疗,可注射青霉素5万国际单位/公斤,每天一次,连续4天,然后每4天注射一次,连续2次-3次便可治愈。
二、大鲵为什么会发病
1、本身抗病能力差
多数因为饵料质量差,大鲵对饵料的适口性比较差,所以进食量小,生长不良,身体瘦弱,抗病能力就差,则非常容易感染病菌,致病死亡。
2、水质不良、水温巨变
(1)这都是导致大鲵发病的原因,大鲵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~22℃。大鲵是变温动物,水体各种理化因素对大鲵的生活、生长、繁殖都具有特殊的作用,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。
(2)水温的变化直接影响大鲵的呼吸频率和新陈代谢,水温升高呼吸频率增强,耗氧量增加。如此时有充足的饵料,大鲵会加快生长。反之则为轻则发病、重则死亡。
(3)酸碱度的过高或过低也不适合大鲵的生长,大鲵的适生范围为6.5~8,如果大于9时便会死亡。
(4)溶氧量在4mg/L才可以正常生长,当低于2mg/L时便发育不良,导致畸形;过高时便会引起气泡上升,这时便会引起大鲵的气泡病。
(5)水质过肥,水中含有有毒的化学物质,都是导致大鲵发病的主要原因。
3、大鲵肌体受伤
因为大鲵在争食过程中发生相互撕咬,大鲵肌体一旦受伤,这些致病菌便会从伤口乘机侵入,使伤口部位感染,导致伤口发生炎症,甚至有可能造成全身感染,引起并发症。
4、不换水、引起水质变化
(1)由于大鲵是肉食性的,大量捕食饵料鱼,其排泄物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,但从表面看池水却非常清澈。
(2)养殖户往往用常规品种养殖中看水色的方式来判断水质的好坏,认为池水清、透明度高就是水质良好,不换水,在疾病防治上不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5、饵料处理不当
(1)大鲵发病,除自身免疫力太弱和水体不良因素发病外,在大多数的情况下,与饵料鱼的处理不当有关。
(2)养殖户对饵料鱼不加处理,直接投喂给大鲵摄食,而饵料鱼带来的寄生虫病、出血病、肠炎病等都能传染给大鲵,而且速度非常快。
(3)因为饵料鱼不适口,造成大鲵没有办法摄食;或因为饵料鱼游动速度过快,大鲵不容易摄食,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话,营养不良,体质就会减弱。
6、疾病检查不严格
(1)由于初次养殖大鲵的朋友对大鲵病害不是十分清楚,常将一些病鲵与健康大鲵放到一起饲养,这样容易造成交叉感染,造成新的疾病传播。
(2)凡有新购进的大鲵必须经消毒处理后,进行观察记录以及进食情况,做到进场消毒、隔离观察,最大限度杜绝外源病变的交叉感染。